春节临近,年味越来越浓,一些人开始早早张罗起年夜饭,其中除了少不了的饺子,还要细数寿光特有的美食——扒谷。每年腊月,正是做绿豆扒谷的好时节,因为这时候做的扒谷不易变质,味道鲜美,而且营养丰富。
在圣城街道北后三里村,就有一位专做扒谷的手艺人,如今正忙着给大家伙儿“配餐”。
扒谷里的悠久历史
扒谷,又称筢菇、扒菇。作为寿光特色的美食,寿光以外很少能吃到这道菜,它除了令人称奇的口味,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它的故事。其中,就有人把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联系起来。相传年轻时的齐桓公经过寿光,到了吃饭的时间,却找不到能吃饭的地方,恰好遇到一位提着篮子的善良老奶奶,施舍给他一些绿色的菜团子,齐桓公欣然品尝,只觉得口齿留香,入肚难忘,以至于多年以后,仍怀念这道口味独特的食物。
还有关于扒谷起源的一则说法,相传清代末期一场时疫(大瘟疫)来袭,当时寿光的许多人被疾病夺去了生命。受当时医疗条件制约,名医李莪华提出以绿豆和菠菜对付瘟疫。病人吃下后,竟然疾病痊愈。就这样,绿豆和菠菜能避瘟疫的事一传十、十传百,让众人度过了危机,后来便慢慢演变为现在的寿光“特色菜”。
而对于扒谷由来,还有另一种说法。早年间百姓生活比较艰难,春夏时节还好说一些,蔬菜种类丰富,取材方便,到了秋冬季节,尤其是寒冬腊月,天气寒冷,缺少蔬菜,聪明的寿光人就想出办法,把菠菜和绿豆这两种绿色食材捣碎碾磨,混杂在一起,做成菜团子,也就是今天的扒谷。
如今,关于扒谷的历史传说已无从考证,不过也正是这些民间传说,说明了扒谷的悠久历史和人们对扒谷这道美食的肯定。
扒谷增添新品味,逐渐成为春节礼品
“扒谷的制作很简单,就是把绿豆浸泡之后,掺入切碎的菠菜碾磨,当然也有人加入青萝卜之类的绿色蔬菜,利用石磨把绿豆、菠菜混合物磨碎之后,放入锅中高温蒸熟,然后再做成一个一个的圆形菜团子。”在圣城街道北后三里村,“四婶扒谷”名声在外,制作者张秀清告诉记者,她制作扒谷有六七年的时间。起初只想自己做着吃,多余的就送给邻居,后来,在大家伙儿的鼓动下,她才开起了作坊。
1月23日中午,记者看到张秀清与丈夫一直在忙着加工扒谷。他们采用石磨碾磨的纯天然手工方法制作,从调配、研磨、到蒸煮、成型,短短半个小时,一锅扒谷就制作出来。“做扒谷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,主要就是绿豆与菠菜的配比,这关系扒谷的口感。”张秀清说,这些年,她通过不断调整,找出了口感更优的配方比,买扒谷的人越来越多。眼下春节临近,扒谷更是供不应求,她每天需要加工一百多公斤,天不亮起床,一直忙活到下午,等忙完后,还要把绿豆泡上,准备第二天用。
“扒谷的吃法有多种,一般就是肉炒扒谷,用五花肉熟锅,待肉白变黄之时,放入葱姜翻炒,倒入适量的水,接着倒入掰开的扒谷,然后继续翻炒,边炒边用铲子把扒谷铲碎,还可以放入提前用热水泡软的粉条,汤水慢慢熬干时,放入切成段的韭菜或香菜,最后放盐,继续翻炒两三分钟就可以出锅。”张秀清告诉记者,作为寿光传统美食,寿光扒谷也越来越被寿光以外的人所熟知和认可,还成为不少人选择的春节礼品,为此,她也顺应市场,对生产的扒谷进行包装销售,她希望自己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的扒谷能走出寿光,为寿光美食树立新品牌。